•       使用帮助  |  设为首页  |  加入收藏
    欢迎访问劳动争议调解网,您可以  填写调解诉求 | 咨询帮忙 
    您的位置:首页  >  劳动新闻列表  >  新闻详细内容

    工作不胜任可以末位淘汰?

    0
    发布时间:2023-02-13 16:21
    浏览次数:256

   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    我国的公司制度创建至今,不少企业将“末位淘汰制”写入企业规章制度或者劳动合同中,并作为绩效考核体系的一种制度方法沿用至今,定期将业绩居于末位的员工降薪、调岗或解除劳动合同。然而随着劳动法律制度的日渐完善,由“末位淘汰制”引发的劳动争议纠纷逐渐增多。在司法实践中,企业也就更需要对《劳动合同法》视野下“末位淘汰制”的合法性问题一探究竟。


    「案例」2009年7月,王某进入中兴通讯从事销售工作,基本工资为3840元。公司通过网上公示将规章制度告知王某。其中《员工绩效管理办法》规定:员工每半年绩效考核一次,结果分为S、A、C(C1和C2)三个等级,等级的分布比例分别为20%、70%、10%.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共一年半的时间中,王某曾进行过一次调岗,但三次考核结果均为C2.公司认为王某不能胜任工作,故在支付了部分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下解除了劳动合同。王某遂提起仲裁,仲裁裁决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,应支付王某赔偿金余额36596.28元。中兴通讯不服诉至法院。法院经审理后维持了仲裁裁决。


   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,很多企业认为只要将公司的绩效规章制度,尤其是对于绩效考核这块属于公司自治范畴的规定明确告知了员工,适用时就不会有什么问题。然而司法的审判实践却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回答:工作不胜任并不可以成为末位淘汰的理由。


    首先,“末位淘汰”是员工客观所处的状态,并且是一种相对而言的客观状态,其反映的是一种对比之下员工工作的高低优劣,与员工本身的工作内容和是否实现目标没有关系,也就意味着每次考核都会有人居于末位。但是客观上来说,所反映出的业绩和工作情况可能是不同的,也就是说,不同人会因为不同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而被“淘汰”。“末位淘汰”并不是一种客观稳定、可预见的评价标准,显然违背了《劳动合同法》客观、稳定、明确考核评价体系的要求。


    其次,《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(四)(征求意见稿)》第十六条已经明确规定:“劳动合同存续期间,劳动者不符合《劳动合同法》第四十条第(一)项、第(二)项规定的情形,用人单位通过”末位淘汰“等形式单方解除劳动合同,劳动者以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为由,请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金的,人民法院应予支持。”由此我们可以得知,司法实务审判的经验已经被逐渐积累下来并形成明确的规定,并对以后的案件起到指导作用。


    了解更多法律法规,请登录我们的公益维权网站: 劳动争议调解网:http://www.ldzytj.com; 关注:微信公众号:ldzytj  微信小程序:劳动争议网


    【版权声明】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无意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。尊重版权,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!


    【免责声明】“劳动争议调解网”对转载、分享的内容、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承担全部责任。




    维权指南 | 法律说明 | 人才招聘 | 企业风险防控 | 联系方式 | 合作律所 | 关于我们 

    福建议和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 主办      劳动争议调解网 承办
    服务热线:0591-83738110   83768110    微信公众平台:ldzytj
    服务地址:福州市仓山区汇创名居2期45幢
    未经ldzytj.com同意,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
    ICP备案序号:闽ICP备19023355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