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      使用帮助  |  设为首页  |  加入收藏
    欢迎访问劳动争议调解网,您可以  填写调解诉求 | 咨询帮忙 
    您的位置:首页  >  劳动新闻列表  >  新闻详细内容

    职业疲劳已成社会问题 工作过劳导致职工心理挫折

    0
    发布时间:2023-02-08 11:59
    来源: 光明日报
    浏览次数:556

    不容忽视的职业疲劳

       “这个工作越干越没劲!真想提前退休!”现在常能听到上班族发出类似的牢骚。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的一份职业调查报告显示,约有40%被调查者可以归为职业倦怠综合症患者,其中工作负担过重的比例高达76%,但大多数人都抱有陈旧的观念,认为职业疲劳和倦怠是由于意志脆弱等个人问题所致,自己的心理负担和疾患不必被外人所了解。事实上职业疲劳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。


       发展中国家劳动者更容易职业疲劳


      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表示,职业疲劳属于社会问题,职场人群工作压力大,经常超负荷工作,往往在30岁至45岁左右就会出现职业疲劳现象。外部环境也会导致职业疲劳和倦怠,例如消极的工作氛围、管理者与员工沟通不足、员工的意见遭到轻视等,都可能加剧员工的职业疲劳症状。职业疲劳高发行业主要是教师、医护人员、警察、媒体从业者等,这些职业或岗位大都工作负担重,并属于社会高期望群体,因而更容易产生职业疲劳和倦怠。


       从业已15年的心理咨询师李萍认为,职业疲劳是指工作过劳致使身心疲惫与心理挫折,出现工作效率与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,这是人体自身的一种保护性反应,过度疲劳会戕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,会产生睡眠障碍、毁坏记忆以及引发心理疾患,甚至患上抑郁症,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。职业疲劳和倦怠并非都源于工作强度,感觉不公平、产生危机意识等情绪,也会使人陷入一种消极状态。当人们处于积极、乐观的心理状态时,往往工作更有成就感,更容易产生创造性。


       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全球劳动者生存状况报告显示,全世界75%的高心理压力岗位在发展中国家,约有24亿劳动人口,心理疾患、工伤等各种职业伤病,每年造成全世界经济生产总值约4%的损失。周孝正指出,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法规不够健全,又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劳动保护体系,加上就业形势,劳动者需要承受更大的职场压力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,以及社会转型等因素,使传统价值观面临挑战乃至颠覆,个人价值和成就依靠外部认可,过分追求升职和加薪,都会导致人们焦虑不安,加剧其职业疲劳现象。


       如何有效克服职业疲劳


       李萍认为,克服职业疲劳首先需要学会权衡目标与压力,对于优秀人才而言,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,他们工作不光是为了金钱,同时想追寻人生的价值。他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难免会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,长此以往,心理反而会产生挫折感,并引发职业疲劳和倦怠感。她告诉记者,这需要修改和制定现实可行的生活目标,并学会改变工作方法,学会享受虽不完美但却正常的生活。其次,在遇到压力时,要保持良好的心态,尝试使用有效的方法应对压力,解决压力带来的不适感,比如感觉工作量过大,就要学会时间管理,合理分配每个单位时间里要做的工作。李萍强调,根据目前的就业环境,劳动者应尽量依靠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师,通过心理疏导,减缓职业疲劳。


       近年研究证明,职工的幸福感和对于工作的投入,是现代企业的最大优势。加薪、休假、福利等方式,都有助于提高职工的幸福感,但职工更需要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,以及更大的工作自由度等精神层面的需求。一家时尚期刊的主任陈垠介绍,期刊社有四百余名员工,编辑有上百人,另外与众多时尚摄影师签约,都出自名牌大学,有人还具有海外大学硕士、博士学历,由于时尚期刊的特点,年轻人占大多数,90%员工为女性,他们当初从众多竞聘者中脱颖而出。当下媒体竞争激烈,时尚期刊承受的压力尤为沉重,工作节奏快,流动性大,有些人常去海外出差,凌晨开工拍片子,连夜赶工,都是家常便饭。陈垠说,他们期刊社设立了员工俱乐部,结合职业特点,一直开展娱乐、健身及其他兴趣活动,来帮助员工消除职业疲劳和倦怠。


       如今出现职业疲劳现象的周期越来越短,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从业者和企业中层管理者,更容易遭受职业疲劳症的侵袭,摆脱职业疲劳的方法之一是寻找一份新的工作。一名it业架构师改行经营水果店,眼下正成为媒体的热门话题,这位it男改行的案例,能引起社会如此的关注,说明它触动了人们焦虑不安的内心。


       李萍表示,仅仅变换工作,未必能从心理上解决问题,恐怕过不了多久又要陷入职业疲劳状态,所以改变自己才是摆脱职业疲劳最重要的方法。职场上有一句名言:“如果不能改变环境,那就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。”李萍认为,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,调整心态以适应社会要求,当转变认知,调整自我价值的评估时,便可以通过改变期望值获得自我满足。职业疲劳并不可怕,它符合凡事都有波峰和波谷的规律,关键在于能不能掌控它,人们可以提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科学规划,就可以有效避免职业疲劳引发的症状。


       




    了解更多法律法规,请登录我们的公益维权网站: 劳动争议调解网:http://www.ldzytj.com; 关注:微信公众号:ldzytj  微信小程序:劳动争议网


    【版权声明】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,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无意侵犯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。尊重版权,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!


    【免责声明】“劳动争议调解网”对转载、分享的内容、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,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承担全部责任。





    维权指南 | 法律说明 | 人才招聘 | 企业风险防控 | 联系方式 | 合作律所 | 关于我们 

    福建议和法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 主办      劳动争议调解网 承办
    服务热线:0591-83738110   83768110    微信公众平台:ldzytj
    服务地址:福州市仓山区汇创名居2期45幢
    未经ldzytj.com同意,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信息及作品
    ICP备案序号:闽ICP备19023355号-5